每年的“双11”促销活动都是电商界的盛事,各大商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消费者。然而,最近有消费者发现,某些商家的“双11”营销短信竟伪装成验证码,试图绕过手机对骚扰短信的屏蔽机制,导致消费者被频繁轰炸。这种扰民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。
骚扰营销的普遍现象
近年来,类似的“扰民”营销手法屡见不鲜。除了将短信伪装成验证码,商家还通过各种渠道向消费者推送信息,例如将软广告伪装成社交平台的内容,或通过软件“摇一摇”跳转至购物页面。这种现象在“双11”、“618”等电商节日愈发明显,促销活动的本意似乎在逐渐被扭曲。
对品牌形象的损害
“扰民”式营销手法显然并不高明。这样的行为不仅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,还可能导致消费者的反感情绪。一些消费者甚至会将采取此类做法的品牌和平台拉入黑名单,影响长期的客户关系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,未经消费者同意,商家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。这意味着,相关的商家和平台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。
为什么商家依然屡试不爽?
尽管“扰民”营销并不高明,为什么商家依然不断尝试?其中的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以及“赚快钱”的侥幸心理。同时,互联网电商日益浮躁的营销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正常的营销逻辑应该基于产品本身,合理规划营销策略。然而,如今的营销行为却往往表现为大规模粗放式投放,这暴露了商家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不自信,以及对做好产品和营销策划的懒惰。
浮躁心态的行业影响
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了整个行业环境的恶化。“双11”等购物狂欢节本应是促进电商行业发展的良机,但若在营销层面愈演愈烈的“扰民”趋势将其变为噪声,原本的良机也会逐渐失去价值。最终,底线低下的营销手段会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使得行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。
如何减少“扰民”营销?
要想减少这种“扰民”营销,商家需要调整心态。正如古训所说: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在互联网电商时代,这一原则依然适用。商家应当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,确保其成为核心竞争力。平台也需发挥积极监管作用,切实承担起引导和管理的责任,避免“扰民”营销的泛滥。
良性营销环境的构建需要行业规范的完善与各方主体的自觉自治。“双11”年年有,让我们共同努力,确保这样的电商促销活动成为振兴互联网电商的强心剂,而不是扰民的温床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营销手法,电商行业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