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介子推真名?
介子推的真名是介之推。
介子推(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、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人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
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“寒食节”(清明节前一天)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
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。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内乱,晋献公宠妃骊姬,欲废掉太子申生,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,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。
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;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,重耳避难奔翟,随行贤士多人,主要人士有五人,即:狐偃、赵衰、魏犨、司空季子及介子推,又有“赵衰;狐偃咎犯,文公舅也;
贾佗;先轸;魏犨”之说。介子推即是其中其中一个。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。风餐露宿,饥寒交迫,备尝“险阻艰难”。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,立为晋君,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。
早年重耳出亡时,先是父亲献公追杀,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。重耳经常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。据《韩诗外传》,有一年逃到卫国,一个叫作头须(一作里凫须)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,逃入深山。重耳无粮,饥饿难忍。当向田夫乞讨,可不但没要来饭,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。
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,为了让重耳活命,介子推到山沟里,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,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。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,重耳大受感激,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,要好好报答介子推。在重耳落难之时,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,忠心耿耿,实属难能可贵。
二、介子推官职?
辞官不言禄
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,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,时值周室内乱,“未尽行赏”,便出兵勤王,“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”。对此,介子推没有像壶叔(一名陶叔狐)那样,主动请赏。他说,晋文公返国,实为天意,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天然,没必要得到奖赏,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,狐偃等“以为己力”,无异于“窃人之财”的盗贼,故“难于处矣”。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,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,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。有的却是对狐偃、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。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(例如:竖头须)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,介子推因此很气愤,进而隐居绵山,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。
三、关于介子推的节日
关于介子推的节日
节日的意义
节日是大众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时刻,它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对于介子推来说,节日是大众庆祝、纪念和团聚的时刻。它是大众追求高兴和快乐的重要途径其中一个。
介子推的起源
介子推起源于古代传统,如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。它源于大众对丰收、繁盛和团结的渴望。在介子推的节日里,大众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包括舞狮、舞龙、放烟花等。
节日庆祝活动
在介子推的节日里,大众会进行各种丰盛多彩的庆祝活动。这些活动包括搭建彩灯、参加游行、观看演出等。大众还会品尝传统美食,享受美妙的时光。
节日的意义和影响
介子推的节日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活动,它还承载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。它能够增强大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,促进社会和谐与提高。同时,介子推的节日也是大众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。
小编归纳一下
介子推的节日是大众生活中的一大亮点,它让大众感受到高兴、团结和快乐。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和享受这一特殊时刻,共同传承和弘扬介子推的文化。
四、介子推何故不出山?
介子推是商朝的遗民,他总忠于商朝,不吃周朝的粮食,恶死不接受嗟来之食。因此他逃到山中藏起来,当然就不会出山替别人打工了。
五、介子推与介子公的故事?
春秋时候,晋国发生内乱,晋献公宠信骊姬,欲废掉太子申生,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,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。太子申生被骊姬用计致死;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,重耳避难奔翟,随行贤士多人,重耳从皇子变为四处流窜的流浪汉,介子推以为重耳有德,是以追随其左右。
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,屡屡受到诸国王公大臣调戏。风餐露宿,饥寒交迫,备尝“险阻艰难”。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,立为晋君,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。早年重耳出亡时,先是父亲献公追杀,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。重耳经常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。
据《韩诗外传》,有一年逃到卫国,一个叫做头须(一作里凫须)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,逃入深山。重耳无粮,饥饿难忍。当向田夫乞讨,可不但没要来饭,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。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,为了让重耳活命,介子推到山沟里,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,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。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,重耳大受感激,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,要好好报答介子推。在重耳落难之时,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,忠心耿耿,实属难能可贵。
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,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,时值周室内乱,“未尽行赏”,便出兵勤王,“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”。对此,介子推没有像壶叔(一名陶叔狐)那样,主动请赏。他说,晋文公返国,实为天意,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天然,没必要得到奖赏,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,狐偃等以为己力,无异于贪占他人之财的小偷,故“难于处矣”。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,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,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。有的却是对狐偃,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。
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(例如:竖头须)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,介子推因此很气愤,进而隐居绵山,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。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,“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。五蛇从之,为之丞辅。龙反其乡,得其处所。四蛇从之,得其露雨。一蛇羞之,死于中野。”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。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,后悔自己忘恩负义,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,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。
介子推遁入深山以后,晋文公感觉自己对不起介子推,于是听了一个馊主意,放火烧山,不怕他不出来。在这场大火中,介子推枹树身死。晋文公特别痛心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规定在这一天全国熄火。
六、介子推是谁?
介子推(?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(今山西介休市)人,生于闻喜户头村,长在夏县裴介村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(清明节前一天)“寒食节”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
介子推忠君赴义、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,流芳百世,感人至深。后人不仅造了个“寒食节”来纪念他,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,文人雅士登临题咏、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。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,贯穿数千年,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,使大众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“集体无觉悟”,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。
七、介子推寓意何?
介子推“舍身赴义”的洁芳善行,成为中国传统意识中大丈夫灵魂的渊源。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这种灵魂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,英雄豪杰,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,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,对奸伪欺罔、人世谬举的愤懑,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灵魂,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、信实礼让的传统善良的体现;从更深层次上看,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。晋献公嬖骊姬,杀申生,昏于家,乱于国,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。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天然表露。
八、介子推哪的人?
介子推(?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(今山西介休市)人。
生于闻喜户头村,长在夏县裴介村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(清明节前一天)“寒食节”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
九、介子推的母亲?
介子推(cui)(?—公元前636年),春秋时期晋国大臣,我国传统寒食节清明节起源的人物。介子推跟随晋文公流亡诸侯十九年,历尽磨难,一直不离不弃,曾经由于饥饿“割骨奉君”,可以说仁至义尽。晋文公继位后赏赐跟从大臣,然而并没有介子推,介子推没有他人一样主动请赏,并且不屑与屑小为伍,不愿食君禄,携母入绵山隐居。晋文公发觉后入山寻找,为了让介子推出来,便三面举火烧山,没想到介子推拒之不出,与母同时焚身绵山。晋文公悔恨不已,便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,吃寒食,结合墓祭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介子推之母的伟大在于,不贪恋富贵,并且能够成全儿子的志气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记载了母子对话,:“推曰:‘尤而效之,罪有甚焉。且出怨言,不食其禄。’,母曰:‘亦使知之,若何?’,对曰:‘言,身之文也;身欲隐,安用文之?文之,是求显也。’,其母曰:‘能如此乎?与女偕隐。’至死不复见。”,其母并没有劝介子推邀功请赏,而是和儿子一起甘愿受贫,成全其志,堪称伟大。
十、介子推死日?
寒食節,清明節的前一天。
介子推(?—公元前636年),又名介之推、介推,后人尊为介子,春秋时期晋国人,因“割股奉君”,隐居“不言禄”之壮举,深得世人怀念。死后葬于介休绵山。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,遂改绵山为介山,并立庙祭祀,由此产生了“寒食节”(清明节前一天),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。